春節(jié),是鄂倫春人最重要的節(jié)日,鄂倫春人能夠按月的圓缺準確記時。過去,由于每個“烏力楞”的游獵區(qū)域很大,人們聚到一起很不容易,所以,許多時候是以游獵組織“烏力楞”為單位過年。每個“烏力楞”通常是由有血緣關系的五六戶人家組成,每家住單獨的 “斜人柱”,這是由松木桿和樺樹皮搭建而成的圓錐形建筑,時隱時現(xiàn)的“斜人柱”是一道奇特的林中風景。在“烏力楞”內,人們共同狩獵,獵物平均分配。在“烏力楞”時期,熱烈明快的篝火是辭舊迎新的標志,也燃起鄂倫春人對新一年的美好期待。
通常,節(jié)前要進山打獵,在冰河上鑿個窟窿捕魚,準備過年的食物。臘月二十三送火神上天,要供食品和酒。年三十晚上是全“烏力楞”的聚會,之前大人小孩都沐浴更衣,個個神清氣爽。食物主要是手把肉,還有肉粥和燉柳蒿芽。之后,祭祀祖先和北斗星,守夜。大年初一,人們要先給火神拜年,再向老人拜年。這天早上一定要吃“鮮努萬”,就是餃子,意為“耳朵一樣的”。正月十五,是祭月神的日子,如果沒有薩滿,就由老人祭祀,敬酒、磕頭、吟頌等。月亮和太陽是鄂倫春人非常崇敬的自然物,和山神一樣在鄂倫春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。初十六是“抹黑日”,這是年輕人的節(jié)日,如果起來晚了,便有被抹成大花臉的可能。在春節(jié)期間,獵人不可以打獵。
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成立于1951年,鄂倫春人在1953年至1958年間在政府的幫助下實現(xiàn)了定居。這個狩獵民族千百年來一直游獵在大小興安嶺和外興安嶺地區(qū),信奉薩滿教,“萬物有靈”是鄂倫春人遵從的生存原則。直到上世紀70年代,他們的生活中仍然保留著獸皮和樺樹皮的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