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族盤繡和新娘鞋
開欄的話:刺繡是我國著名的傳統(tǒng)工藝之一,漢族有享譽盛名的蘇繡、湘繡、粵繡和蜀繡四大名繡。而我國的少數(shù)民族其實對刺繡的運用更普遍,他們的服飾、用品等都有美輪美奐的刺繡。苗族有破線繡、侗族有打籽繡、藏族有堆繡……對他們來說刺繡不僅是一門技藝,也是一門藝術(shù),更是一種對美的追求的生活方式。從今天起,“名繡”欄目將帶你進入少數(shù)民族刺繡的絢爛世界。
2007年夏天,筆者前往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溝鄉(xiāng)作田野考察。那天天高云淡,我剛進入村子,就被熱鬧的人群所吸引。原來人們正在觀看土族婚禮中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場面——擺嫁妝。耀眼的“五彩袖”服裝和“盤繡”品盡收眼底,真是大飽眼福。尤其“達博普斯爾”(大包帶)集土族盤繡精華之所在,色彩絢麗,美輪美奐,表現(xiàn)了土族婦女嫻熟、精湛的盤繡技藝。那搶眼的生命不斷頭的圖案,寓意著一對新人情感似流水不斷、源遠流長?!斑_博普斯爾”是女方家“冠戴新郎”時不可缺少的主要繡品。土族婚禮中的一個隆重儀式,稱為“冠戴新郎”,屆時岳父、岳母拿出準備好的盛裝,饋贈給新郎,在穿戴過程中主持這項儀式的人還要吟誦贊詞:“新婿戴新帽,像勇士戴銀盔;新郎穿新衣,像武士穿盔甲……”由此看來,土族盤繡的產(chǎn)生應(yīng)該與其先民吐谷渾重視軍事裝備建設(shè)和游牧生活有關(guān)。吐谷渾軍人的披肩、盔甲、馬鞍、戰(zhàn)袍等除了用皮革縫制外,還用刺繡裝飾。而盤線繡結(jié)實耐磨,且保溫,符合高寒地區(qū)游牧生活和將士作戰(zhàn)的要求。土族繼承并發(fā)展先民留下來的傳統(tǒng)的盤線繡藝術(shù)的可能性是極大的。
土族女孩從七八歲開始學(xué)習(xí)刺繡,到十七八歲時成為盤繡能手,她們?yōu)橹畠A注了青春和心血。不但為兄弟姐妹繡制了大量的衣領(lǐng)、胸花、圍肚、腰帶等,還為自己繡制出嫁時必需的一切繡品。出嫁時,她的針線活是衡量她是否是一個能姑娘、巧媳婦的標志。在土族古老的婚俗中,“擺針線”儀式,就是親朋好友對新娘子盤繡工藝的一次大觀賞,如果技藝超群,會讓婆家覺得娶來巧媳婦是全家人的福氣。在出嫁過程中,她所有的頭飾、服裝、鞋襪、佩戴飾物等分別要在娘家的嫁桌和婆家的娶桌擺出來,稱為擺嫁妝,就像一個小小的服飾博覽會。土族的這種婚俗,使得土族盤繡文化的傳承性極強,并大大促進了土族盤繡藝術(shù)的發(fā)展,使土族獨有的盤繡藝術(shù)日臻完善成熟。近些年來,土族婦女的眼界開闊了,她們的刺繡不僅用于服飾,還擴大到去繡制佛像、壁掛、柱抱、被面等,使土族的盤繡藝術(shù)品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(shù)商品。
土族盤繡深受藏傳佛教、道教、薩滿教等多種宗教影響,構(gòu)圖多元化;講究豐富的吉祥寓意和繡面充實,對圖案紋樣有嚴格的要求。盤繡的圖案和花樣有法輪(土族語為“擴日洛”,表示地球)、太極圖、五瓣梅(還有被擴為六瓣、七瓣、八瓣的)、神仙魁子、云紋、菱形、雀兒頭、富貴不斷頭(土族的長腰帶和褲帶頭、煙包、衣領(lǐng)上繡有的一種四方連續(xù)圖案)、人物、佛像等幾十種圖案。傳統(tǒng)圓形圖案里套有七瓣的表示地球的七大洲,與現(xiàn)代地理知識完全一致。
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,土族獨有,至今尚未發(fā)現(xiàn)我國其它民族采用此針法的例子。盤繡的繡女操針時,用一根繡花針,兩根色彩相同的絲線,一根線盤,一根線縫。土族婦女盤繡不用繃架,而是直接用雙手操作——左手拿布料,右手拿針,盤線掛在右胸衣服上,縫線穿在針眼上。走針時把盤線盤在針上,當(dāng)針抽上來后,用左手大拇指壓住線,用右手針縫壓。就這樣上針盤,下針縫,一針兩線,使兩毫米大小的圓圈,均勻排在縫線上,像無數(shù)的葡萄串,展現(xiàn)在布料上。盤線要求嚴密平整,縫線端正結(jié)實。盤線似一般刺繡技法中的豆針繡,縫線似一般刺繡技法中的直線繡,但它又是由密集的豆針繡組成。盤繡雖然費工費料,但成品是一塊厚實華麗經(jīng)久耐用的刺繡珍品,可以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褪色、不松線,始終保持著獨有的魅力和神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