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傳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過一個年,后來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改為一年過一次,時間有元旦及春節(jié)前后兩種之分。年前,要準備好燒柴、殺豬、煮酒、舂粑粑、打掃衛(wèi)生。過年的第一天晚上,要請長者吃飯。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,第一碗飯要讓狗吃。初一至初三不串門。春節(jié)期間,老人在火塘邊飲酒唱歌,青年人則射弩、摔跤、打秋千、彈琴跳舞。
柔若人的節(jié)日有春節(jié)、火把節(jié)、七月十四、新米節(jié)、祭山林節(jié)等。祭山林一般在正月初四初五舉行。此項活動只限于男性參加,犧牲為黑羊。此外,柔若人的賀新房也很有特點。當木楞房的四壁還沒有開設門窗時,主人要殺只雞,請巫師祭新房,后用斧頭在木楞房的一壁砍出個洞,裝上門。當天,村里人都主動帶著雞、酒、肉前來祝賀,飲酒,歡歌跳舞,通宵達旦。
碧江怒族在農(nóng)歷臘月二十九要祭谷神,三十則要祭雨神。
每年的農(nóng)歷三月十五至十七日,正當杜鵑花盛開的時侯,怒族人便要為“仙女”過節(jié),此節(jié)又稱“鮮花節(jié)”,是云南省貢山一帶怒族地區(qū)民間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。
據(jù)傳說,在很早以前,怒家山寨滴水如油,田園荒蕪,人民生活苦不堪言。當時一位美麗、聰明且力大無比的怒族姑娘阿茸,用手臂劈開懸崖,鑿通了一個山洞,為怒族人民引來了清清的泉水,使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澆灌,從此荒山變成了綠洲。怒族人民稱阿茸為“仙女”,鮮花節(jié)就是為了紀念她而舉行的民俗活動。
每年的農(nóng)歷三月十五這天,怒族群眾以自然村為單位,選擇一至三個鐘乳石的石灰?guī)r洞為仙女洞(或稱經(jīng)洞),各家各戶都去那里祭祀。去祭祀的人們扎好一束束杜鵑花,帶上牲禮、酒器;每戶還用三到五包玉米立于洞口,并把各種洗干凈的糧食堆成圓堆,擺上祭品,燒起松煙,由主祭人念祝辭,打鼓念經(jīng),大家叩頭獻貢。臺前和臺兩側(cè),有身披暗紅袈裟、手持法器誦經(jīng)的喇嘛和操弄嗩吶、吊鼓的吹鼓手。在喇嘛左側(cè)的四方形燒香臺上插有松枝、鮮花、玉米和各色彩旗。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、萬古長青,鮮花敬獻給“仙女”,玉米表示五谷豐登,年年有余。
在悠揚的嗩吶聲中,鼓镲高奏,祭祀活動達到高潮。然后,人群開始向“仙女洞”移動。身著盛裝的姑娘們手捧剛采摘的鮮花,帶著祭品,來到“仙女洞”取“仙女”的“乳汁”,以祈求仙女的福佑。民間傳說,從釧乳石上滴下來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。
回家后,各家都設宴飲酒,歌舞娛樂,年輕人還身著盛裝,到寬闊的場地上比賽射箭。晚間,青年男女還要圍著篝火對歌、跳舞,徹夜不息。
現(xiàn)在過仙女節(jié),已賦予新的內(nèi)容。政府還撥出專款,幫助和組織怒族人民過好節(jié)日。同時舉辦物資交流會,組織電影晚會和文藝節(jié)目演出,并進行劃船和射箭比賽等體育活動。其他民族的干部和群眾,也都踴躍參加和祝賀。這樣,怒族人民今天的“仙女節(jié)”已成為一個民族團結(jié)友好、互相交流和學習的盛會。
參考資料:中華民族文化網(wǎng)